斗彩瓷器介紹
來源: 發布時間:2023-06-15 瀏覽量:4814
斗彩又稱逗彩,創燒于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斗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據歷史文獻記載,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斗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斗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斗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成化斗彩雞缸杯
清朝斗彩瓷器的產量要大于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斗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產品,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斗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托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斗彩,使斗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后,斗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清代,朗士寧等人將西洋畫技法帶到中國,自康熙朝始,內務府及養心殿造辦處將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藝,以油畫技法為基礎的琺瑯彩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發晶釉面,則以西洋硬筆畫技法為基礎,精到細膩的筆法,糅合彩瓷工藝特有的渲染效果,輔以粉彩的寫意,呈現出疏密有致、剛柔相濟之狀。而琺瑯所獨有的色彩凝練更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爭奇斗艷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面,故名:逗彩。
對“斗彩”一詞,通常的理解是以釉下青花為輪廓,釉上填以彩色,燒成后遂有釉下彩與釉上彩斗妍斗美之態勢,故稱“斗彩”。但也有其它理解。有人認為“斗彩”應為“豆彩”,因為綠色如豆青。有人認為“斗彩”應為“逗彩”因為釉下與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有人認為“斗”是江西土話,是“湊合”的意思,應寫作“兜”。《南窯筆記》的作者有自己的理解與表述。他說道:“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他的分類邏輯實際是依據兩大要素。一是從色料構成角度,以有否青料(即青花)將五彩與斗彩、填彩區分開。二是從技術方法角度,以是否“雙鉤”法將斗彩與填彩區分開。平心而論,有這樣程度的分類方法在當時難能可貴,缺點是說得不全。成化斗彩除了他所說的填彩,“斗”(即湊其全體)彩,還有點彩、覆彩、染彩和青花加彩(后文將有述說)。而且,成化斗彩瓷器大多是一件器物上兼用幾種施彩方法,單一的施彩器極為罕見。
明萬歷青花斗彩百鹿紋罐
當今為成化斗彩科學命名,是沿襲清人并不完全的認識呢,還是起用明人自己的稱呼?我們覺得,還是以“成化斗彩”冠名為善,但是,必須重作科學闡述。“成化斗彩”稱呼約定俗成已有二百年左右,人們在研究實踐中也不斷地以自己的經驗充實“成化斗彩”的認識內涵,海內外相關人士皆知“成化斗彩”,因此,易名不善。我們可以給“斗彩”概念重下定義為“以釉下青花與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以鉤勒填充、點綴、渲染、覆蓋、拼湊等裝飾方法表現的彩瓷工藝。這樣下定義便對傳統概念作了科學的揚棄。而“斗”字,仍取“拚逗”之意和“斗妍”之趣。
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中說:“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
明·谷應泰《博物要覽》中稱:“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淡,頗有畫意……”
斗彩瓷器
以上二例記載了明代宣德與成化時期有“白地青花間裝五色”與“五彩”的瓷器都很名貴,但“青花間裝五色”和“五彩”是什么樣的瓷器,其特點如何,說得不夠明確。若結合傳世品及近年的科學考古材料分析,明人沈德符、谷應泰所述應是宣德青花五彩,而記載中的“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現在看來則是成化斗彩中的名品。可見明人將青花五彩和斗彩統稱為五彩。
乾隆朝唐衡詮《文房肆考》說:“成窯以五彩為上,酒杯以雞缸為最,上畫牡丹,下畫子母雞,躍躍欲動。”
近人許之衡先生著《飲流齋說瓷》則稱:“成化五彩人物,其工細者,系以藍筆先繪面目衣褶,繼乃加填五色。”
以上三例記述較明人書籍交待得更具體些,指出了施彩的工藝有“點染”或“藍筆先繪面目衣褶再填五彩”,實際上這些都是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可見明人、清人、近代人在著書立說時將明成化斗彩瓷器稱為五彩。
斗彩瓷器
清中期《南窯筆記》作者不詳,成書時間大約清雍正至乾隆時期)中寫到:“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關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雙勾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填出者是也。”此段記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南窯筆記》是出現“斗彩”之說最早的一本著作,但分析得不夠全面。與實物對照,記載中的“填彩”與“五彩”較準確。這里所說的五彩為純釉上五彩。填彩為斗彩中的一種施彩方法。關于“湊其全體名曰斗彩”的說法與成化斗彩傳世品的施彩方法不符,可能作者將青花五彩稱為斗彩,因為這種“湊其全體”的畫法實屬青花五彩類。《南窯筆記》作者在當時也是將“斗彩”與“五彩”相為混淆,但能將明代彩瓷劃分出斗彩、五彩、填彩三大類,實難能可貴,對后世彩瓷研究也具有積極影響。
斗彩出身高貴價值不菲
多年來葉潔瑜“過手”的斗彩并不少。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99年前后,一個佛山的大收藏家從她手里買下了一件乾隆斗彩小碗:“當時的青花官窯大器也不過5萬~6萬元。”雖然這件斗彩小碗“一入豪門深似海”,再也沒有露面,但是按照目前的行情估算,身價已經遠不止五六萬元。
事實上,自“出生”起,斗彩就不是普通器物,而是“身嬌肉貴”的名品。在元青花大熱、也就是“鬼谷子下山”拍出天價之前,瓷器家族中都是斗彩拿“頭牌”的,也有一個說法,古代瓷器以琺瑯彩為首,斗彩次之。上世紀80年代時,一只斗彩雞缸杯以500多萬港元的價格成交,引起世界對中國瓷器的關注。在1999年時,又有一只拍出2900萬元。
不過,不是所有斗彩價格都是“億億聲”,有的清三代普通斗彩價格只為數十萬元。很多有瓷器專場的拍賣行以有斗彩為“上檔次”的標準,如果一場拍賣會的圖錄封底、封面是斗彩,那么這場拍賣會也能吸引諸多藏家捧場。“盡管這一年半載以來藝術品市場有所調整,瓷器市場也比較平淡,但是斗彩的價值還是逐漸上升。”葉潔瑜說,目前一件晚清之后的斗彩大瓶價格已達60萬元了。
斗彩的胎、釉、彩皆為上品
而青花加彩的價值就不能與斗彩相比。一件清三代的普通青花礬紅外銷瓷,價格為數千元至上萬元,而如果是斗彩,價值可達數十萬元。為何斗彩價值遠高于青花加彩?有收藏者認為,因為“皇帝老爺”偏愛斗彩,所以斗彩價高。有的認為是因為斗彩的工藝難度更大。“斗彩可以說是青花加彩的‘升級版’。它們出于同源,但展現出不同的光彩。”葉潔瑜認為,要綜合對比斗彩和青花加彩的價值:“斗彩和青花加彩有相同之處,但也不盡相同。斗彩之昂貴,一是出身高貴,二是工藝難度大,三是存量稀少。”另外,用于制作斗彩的胎、釉、彩一般都是上選材質,“好鞍配好馬”,斗彩的矜貴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制作青花加彩的就不是好的瓷胎。
如何識別
由于斗彩價值高,坊間贗品無數,尤其是雞缸杯更是隨處可見,張衛星要求收藏者抱著欣賞而不是擁有的心態去收藏。另外在收藏前還要學好鑒定方法:其一,由于成化年間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間的琺瑯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間,優質的胎土早已被用盡,所以僅從胎土上面來看,斗彩略高于琺瑯彩的質量。通過對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成化斗彩胎土的顯露部分色澤非常純白而且油潤。其二,斗彩與琺瑯彩所繪制的圖案均突出胎體表面,但是仔細比較會發現斗彩略低于琺瑯彩。其三,成化年間的斗彩繪畫圖案均為宮廷畫師親自創作,線條生動流暢,筆法活潑。而雍正年間的琺瑯彩圖案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畫作經皇帝批準之后繪制于瓷器之上的,雖然筆法依舊老練、準確,卻略顯呆滯。
相關文章
專家教你如何選購玉飾品
從古至今玉器就非常受人們喜歡,雖然說在古時候只有一些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戴玉器,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大家都能夠有機會佩戴玉器。但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玉飾品,才能夠買 ...
2023-12-11 12:00:01

為什么古玩店主態度比較冷淡?
古玩店是每位藏友在收藏時都有去過的地方。其實在古玩店里,出了琳瑯滿目的藏品之外,古玩店店主的態度也非常的值得玩味。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大多數古玩店店主的態度都會比較冷淡,不如其它類型店鋪的老 ...
2023-03-04 18:00:01

古玩藝術品投資前景無限美好,它僅是富豪階層的專利嗎?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古玩藝術品的投資與發展,都是的呼吁富豪階級人士專屬的刻板形象。卻不知道我國的古玩藝術市場,早已時過境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古玩藝術品的收藏不再是富豪階級人士的專屬。從我國目前 ...
2022-05-22 12:00:00

繪畫史—展子虔
《游春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0.5厘米宋徽宗題鑒定為展子虔所作展子虔《游春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山水卷軸畫。甭管什么展覽,只要把這幅畫的名字列出來,保準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蜂擁而至。這幅畫沒 ...
2022-07-01 12:00:01

古代蘇州女畫家
蘇州女子生長在太湖邊,水靈毓秀,心靈手巧,才華橫溢,善于美化生活,繪畫似乎是她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但是在以男性為主流的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歷史長河中,女畫家的足跡往往隱而不彰。 最早在文獻中記載的一位女 ...
2022-05-25 18:00:02

中國歷代瓷器款識辨別
中國瓷器的款識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藏友根據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是鑒定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觀察款識要注意書法、字體、字數、位置、款色、結構和內容等,同時還應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些款 ...
2022-07-21 18: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