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顧愷之名作《洛神賦圖》與《女史箴圖》
來源: 發布時間:2023-10-01 瀏覽量:4337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縣﹞人。東晉時期杰出的人物畫家。曾為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初任通直散騎常侍。他家祖輩都是晉朝官吏、書香人家。顧愷之很小就博覽群書,嶄露才華。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擅畫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才絕”是說顧愷之聰穎,多才多藝;“畫絕”是說顧愷之擅長繪畫;“癡絕”就是顧愷之對藝術研究專心致志的精神。與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畫界三杰"。
顧愷之學畫師從衛協,最善于圖畫人物,東晉的大名士謝安認為顧愷之的人物畫是前無古人的。后人評論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其筆法如春蠶吐絲,輕盈流暢,遒勁爽利,稱為“鐵線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運思精微,襟靈莫測。與師承他的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并稱“六朝三杰”。而“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與陸探微合稱“顧陸”,稱為“密體”畫派,以區別于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畫派。
畫跡有《秋江晴嶂圖》、《廬山圖》、《雪霽望五老峰圖》等名作,其中《雪霽望五老峰圖》被推崇為山水畫開創之作。現存《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均為唐宋人摹本。《女史箴圖》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掠走,收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現存傳為原作的兩種摹本:一為唐代以前的摹本,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絹本,水墨著色,縱25厘米、橫349厘米;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摹本。《女史箴》是西晉張華所作的同名文章,屬于教育宮廷婦女的道德箴言,據說本意是諷刺當時放蕩暴戾的賈后。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是以曹魏大詩人曹植的著名詩篇《洛神賦》為題材創作的巨幅絹本著色畫卷。《洛神賦圖》北宋摹本,絹本,水墨著色,縱27厘米、橫572厘米。曹植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跟著曹操大破袁紹的時候,得到甄氏女子,曹植喜愛甄氏,曹操卻把甄氏許配給曹丕。一次曹植到京城朝見,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難過。當他在歸途中經過洛水時,更激起了他對甄氏的懷戀之情。追想宋玉所講的神女故事,作了敘事賦一篇,名《感甄賦》,以后被魏明帝改名為《洛神賦》。賦中抒發曹植在愛情生活中的感傷情緒。這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極為有名的一篇韻文。顧愷之就以此賦為題材,畫成《洛神賦圖》。
畫中顧愷之巧妙地把詩人的幻想在造型藝術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現在水面上,手持麈尾,衣帶飄飄,動態委婉從容。她似來又去,含情脈脈,表現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惆悵的情境。曹植頭戴梁冠,身穿寬衣大袖,在打著華蓋的隨從者的簇擁下,有著貴族詩人的優雅風度。
這幅圖表現的主要是洛神的美貌、光彩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離的關系。畫面上身穿紅色長衣,坐在洛水邊上的曹植,身后有三名侍者手持宮扇,二名侍者手捧詩書。曹植面對日益思念的洛神,流露出非常愛慕的神情。洛神“奇服曠世,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梳著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以依戀之情望著曹植,他們好似在互相交談。



相關文章
賭王何鴻燊的文玩收藏有哪些?
賭王何鴻燊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著傳奇色彩。雖然被稱為賭王,但是何鴻燊的事業版圖遠不止如此,房地產、船務、投資等方面都有他的產業。而且他的產業也不是靠賭贏來的,而是用勤勞和智慧拼搏來的。有人戲謔的總結何鴻 ...
2022-11-08 09:00:00

造幣總廠壹角銀元收藏價格高嗎?
天津造幣廠是晚清的時候規模最大,設備最為先進的一個造幣中心,據粗略計算,一共是鑄造出了五十多種的錢幣,后來擴展到全國各地,鑄造出了很懂的古錢幣,特別是其中的壹角古錢幣得到了收藏者的喜愛。天津造幣廠所鑄 ...
2022-07-14 18:00:01

吳佩孚紀念銅幣價值多少
收藏銅幣之時,總要知道銅幣的價值,否則盲目收藏,不僅容易掉坑里,還容易讓自己白費功夫。那么,五彩雙旗吳佩孚紀念銅幣價值多少呢?值得收藏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與五彩雙旗吳佩孚紀念銅幣有關的知識。圖 ...
2022-06-13 09:00:00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是清朝宮廷畫家郎世寧所創作,這是一組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 分別為“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競舟”、 ...
2022-08-08 18:00:01

天津造幣總廠知識匯集
如果說研究銀元就必須研究銀元鑄造歷史,那么要弄清銀元紛繁蕪雜的版別就必須弄清各個造幣廠的情形,鑒于此,古玩收藏網開始收集、整理、歸納各個造幣廠的鑄造資料,但由于可考資料匱乏,下述部分資料是引用論壇的帖 ...
2022-05-22 12:00:02

清晚期青花瓷鑒賞知識
咸豐(1851~1861年) 咸豐朝共11年,青花瓷器燒造數量極其有限,官窯青花瓷的質量曾一度回轉,略有精品出。咸豐六年以后的十余年間,朝廷內憂外患加劇,戰火彌漫整個景德鎮,官窯毀壞殆盡。咸豐末年,又遭八國聯軍 ...
2022-09-23 18:00:01
